清朗行动是什么?如何参与和适应?
清朗行动
清朗行动是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为了营造健康、积极、有序的网络环境而开展的一项重要专项整治行动。对于很多不太熟悉网络治理政策的小白用户来说,可能会对清朗行动的具体内容、目标以及如何参与或适应这项行动存在疑问,下面就详细为大家介绍。
首先,清朗行动的主要目标。它旨在打击网络上的各类违法和不良信息,比如网络暴力、谣言传播、色情低俗内容、恶意营销、侵犯他人隐私等行为。这些不良信息不仅会污染网络空间,还会对广大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。通过清朗行动,能够净化网络生态,让网络成为一个充满正能量、文明有序的空间。
从具体整治范围来看,清朗行动涵盖了多个网络平台和领域。包括常见的社交媒体平台,像微博、微信等,在这些平台上,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实信息、恶意攻击他人的言论;还有短视频平台,如抖音、快手等,部分视频存在低俗、暴力等不良导向内容;以及网络直播领域,一些主播为了吸引流量,会进行违规表演或传播不良价值观。清朗行动会对这些平台进行全面排查和整治,督促平台加强内容审核和管理。
对于普通网民来说,应该如何响应清朗行动呢?一方面,要自觉遵守网络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。在网络上发言时,要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,不传播未经证实的谣言,不参与网络暴力行为,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。例如,看到一些来源不明的消息,不要急于转发,先通过权威渠道进行核实。另一方面,要积极举报网络上的不良信息。如果发现网络上有违法违规或不良的内容,可以通过平台提供的举报渠道,如举报按钮、举报邮箱等,向平台或相关部门进行举报。这样不仅能够为清朗行动贡献自己的力量,还能共同维护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。
对于网络平台而言,清朗行动要求其承担起主体责任。平台需要建立健全内容审核机制,加强对用户发布内容的审核力度,利用技术手段和人工审核相结合的方式,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信息。同时,要加强对主播、博主等网络内容创作者的管理,规范他们的行为,对于违规的主播和博主,要进行警告、限流、封禁等处罚措施。
总之,清朗行动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举措,它关系到每一个网民的切身利益。无论是普通网民还是网络平台,都应该积极参与到清朗行动中来,共同营造一个风清气正、健康文明的网络空间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在网络世界中享受到更加优质、安全的信息服务,让网络真正成为我们学习、交流、娱乐的好帮手。
清朗行动具体内容是什么?
清朗行动是国家网信办开展的一项专项整治行动,主要目标是净化网络环境,打击网络上的各类违法和不良信息,为网民营造一个健康、有序、文明的网络空间。下面详细介绍清朗行动的具体内容:
一、打击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 清朗行动将重点整治编造、传播虚假信息或者误导性信息的行为。这包括但不限于伪造新闻事件、歪曲事实真相、散布不实传言等。通过加强信息审核和监管,及时发现并删除谣言和虚假信息,同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,以维护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。
二、整治网络暴力与恶意言论 网络暴力和恶意言论是清朗行动打击的另一重点。这包括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、诽谤侮辱、恶意炒作等行为。通过加强技术手段和人工审核,及时发现并处理这些不良信息,保护网民的合法权益,营造和谐友善的网络氛围。
三、清理低俗色情信息 清朗行动还会对网络上的低俗色情信息进行全面清理。这包括但不限于淫秽图片、视频、文字等。通过加强内容审核和过滤技术,阻断低俗色情信息的传播途径,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,维护网络环境的清朗。
四、打击网络诈骗和违法犯罪活动 清朗行动还将针对网络诈骗和各类违法犯罪活动进行严厉打击。这包括但不限于网络赌博、非法集资、传销等。通过加强与公安等部门的协作,及时发现并打击这些违法犯罪行为,保障网民的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。
五、规范网络平台运营行为 除了对上述不良信息进行整治外,清朗行动还会对网络平台的运营行为进行规范。这包括要求平台加强信息审核和管理,完善用户注册和实名认证制度,以及加强对平台内广告的监管等。通过规范平台运营行为,提高网络服务的整体质量和水平。
清朗行动是一项全面而深入的网络环境整治行动,旨在通过打击各类违法和不良信息,为网民提供一个更加健康、有序、文明的网络空间。作为网民,我们也应该积极参与到清朗行动中来,共同维护网络环境的清朗和和谐。
清朗行动针对哪些领域?
清朗行动是国家网信办等多部门联合开展的专项整治行动,主要针对网络生态中存在的突出问题,覆盖多个重点领域,旨在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。以下是清朗行动主要聚焦的领域及具体内容:
1. 打击网络暴力与恶意炒作
清朗行动重点整治网络暴力、人肉搜索、恶意诋毁等行为,尤其是针对个人或群体的侮辱性言论、造谣传谣等。例如,社交媒体上的“饭圈”互撕、语言攻击,以及通过剪辑视频、伪造截图等方式恶意抹黑他人。行动通过技术手段和人工审核,对违规账号进行封禁、限流,并追究相关责任。
2. 整治虚假信息与谣言传播
针对健康养生、社会事件、政策解读等领域的虚假信息,清朗行动加强内容审核和溯源。例如,伪科学“养生秘方”、未经验证的“社会热点”、断章取义的“政策解读”等。平台需建立谣言标记机制,对反复传播虚假信息的账号采取阶梯式处罚,严重者永久封禁。
3. 规范未成年人网络环境
行动严格限制未成年人接触不良信息,包括色情低俗、暴力恐怖、诱导打赏等内容。例如,短视频平台中的“软色情”内容、游戏中的暴力元素、直播间的“未成年人打赏”诱导等。平台需完善青少年模式,通过实名认证、时间限制、内容过滤等技术手段保护未成年人。
4. 打击网络诈骗与黑灰产
清朗行动针对网络诈骗链条进行全链条打击,包括虚假投资理财、刷单返利、冒充公检法等。同时,整治为诈骗提供技术支持的“黑灰产”,如非法售卖个人信息、恶意注册账号、提供诈骗脚本等。通过数据追踪和跨平台协作,切断诈骗资金流和信息流。
5. 整治“饭圈”乱象与不良文化
针对粉丝群体中的非理性行为,如集资打榜、控评互撕、诱导消费等,清朗行动要求平台限制非理性应援,关闭违规应援渠道。例如,微博超话中的“刷量控评”、直播间中的“诱导打赏”、社交平台中的“粉丝互撕”等。平台需建立粉丝社群管理机制,引导理性追星。
6. 清理低俗色情与软色情内容
行动重点打击短视频、直播、社交平台中的低俗表演、色情暗示、擦边球内容。例如,直播中的“性感舞蹈”、短视频中的“软色情”剪辑、社交平台中的“色情引流”等。平台需通过AI审核和人工巡查,对违规内容立即下架,并对账号进行处罚。
7. 规范网络直播与短视频内容
针对直播中的违规行为,如虚假宣传、诱导消费、低俗互动等,清朗行动要求平台完善内容审核机制。例如,直播带货中的“夸大功效”、游戏直播中的“暴力语言”、短视频中的“危险挑战”等。平台需建立主播黑名单制度,对违规主播限制直播权限。
8. 打击网络水军与有偿删帖
行动整治为商业利益操纵舆论的“网络水军”,包括刷量控评、有偿删帖、恶意举报等。例如,电商平台中的“刷好评”、社交媒体中的“水军控评”、论坛中的“有偿删帖”等。通过数据追踪和法律手段,追究水军组织者的责任。
9. 整治算法滥用与信息茧房
针对算法推荐导致的“信息茧房”、低俗内容泛滥等问题,清朗行动要求平台优化算法逻辑,避免过度推送同质化、低质化内容。例如,短视频平台中的“重复低质内容”、资讯平台中的“标题党”等。平台需建立算法透明度机制,接受社会监督。
10. 保护个人信息与数据安全
行动加强了对APP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的整治,要求平台明确告知用户数据用途,禁止过度索权。例如,未经同意收集通讯录、位置信息、相册权限等。通过应用商店审核和用户举报,对违规APP进行下架处理。
清朗行动通过多部门协作、技术手段与法律惩戒相结合,持续净化网络环境。用户如发现违规内容,可通过平台举报渠道或网信办官网反馈,共同维护清朗网络空间。
清朗行动开展时间及阶段?
清朗行动是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自2021年起开展的专项整治行动,旨在净化网络环境、打击违法违规信息、规范网络平台运营。其开展时间和阶段划分如下:
一、行动启动时间
清朗行动首次提出于2021年2月,由国家网信办启动,此后每年根据网络生态变化调整重点方向,形成常态化治理机制。2021年行动被命名为“清朗·春节网络环境整治”,后续每年均以“清朗”为总品牌,结合年度治理目标设定具体主题。
二、阶段划分与重点任务
清朗行动通常按年度推进,每个年度内分为三个阶段:
1. 部署启动阶段(年初)
每年1月至3月,国家网信办发布年度行动方案,明确整治重点,如2021年聚焦“流量造假”“网络暴力”,2022年增加“算法滥用”“未成年人网络保护”,2023年强化“自媒体乱象”“网络戾气”治理。此阶段通过召开会议、下发通知等方式,要求各地网信部门和平台企业落实主体责任。
集中整治阶段(年中)
每年4月至10月,各地网信办联合公安、市场监管等部门开展专项执法,重点查处违法违规账号、关闭违规网站、下架违规应用。例如,2021年行动中,累计清理违法和不良信息2000万余条,处置账号13.4亿个;2023年针对“自媒体”无底线博流量行为,封禁违规账号超100万个。此阶段通过“巡查—处置—公示”流程,形成高压态势。总结巩固阶段(年末)
每年11月至12月,国家网信办总结年度成效,发布典型案例,完善长效监管机制。例如,2022年行动后,推动平台建立内容审核黑名单制度;2023年要求平台优化推荐算法,减少不良信息推送。此阶段通过制度建设,防止问题反弹。
三、持续深化与动态调整
清朗行动并非一次性任务,而是根据网络生态变化动态调整。例如,2024年新增“整治‘饭圈’乱象”“打击网络水军”等重点,并要求平台每月上报治理数据。用户可通过国家网信办官网或“网信中国”公众号查询最新进展,参与监督举报。
四、用户参与建议
普通网民可关注以下方面:
- 发现违法信息时,通过平台举报入口或12321网络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提交;
- 避免参与网络暴力、造谣传谣等行为;
- 定期检查账号隐私设置,防范个人信息泄露。
清朗行动的持续推进,需政府、企业、用户三方协同,共同营造清朗网络空间。
清朗行动取得了哪些成效?
清朗行动作为国家网信办主导的专项治理行动,自实施以来在净化网络环境、维护网民权益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,具体体现在以下多个层面:
一、网络暴力与谣言治理成效显著
通过技术手段与人工巡查结合,清朗行动大幅压缩了网络暴力生存空间。平台对侮辱谩骂、人肉搜索等行为的识别效率提升,2023年数据显示,重点平台处置违规账号超120万个,封禁恶意造谣账号2.3万个。例如,针对某明星网络暴力事件,行动快速溯源并处罚了300余个首发账号,形成有效震慑。同时,谣言传播链条被精准切断,日均拦截不实信息超50万条,重大舆情事件中谣言平均存活时间从72小时缩短至4小时内。
二、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系完善
行动重点整治涉未成年人不良内容,推动平台上线"青少年模式"优化功能。2023年专项检查中,65%的主流应用实现内容分级过滤,游戏平台夜间防沉迷系统覆盖率达100%。针对"软色情""饭圈互撕"等问题,清理违规信息187万条,关闭问题群组2.1万个。某短视频平台通过AI审核+人工复核机制,使未成年人接触不良信息的概率下降92%,家长投诉量同比减少67%。
三、算法滥用与流量造假得到遏制
通过建立算法备案制度,清朗行动规范了平台推荐机制。2023年核查发现,89%的头部平台已公示算法原理,32%调整了过度追求点击率的推荐逻辑。针对"水军"刷量问题,行动破获黑色产业链17条,抓获犯罪嫌疑人420名,涉案金额超2.3亿元。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,虚假交易量下降78%,商家通过正规运营获取流量的比例从41%提升至69%。
四、行业生态与用户信心同步提升
调查显示,91.3%的网民认为网络环境"明显改善",83.6%的家长表示"更放心让孩子使用网络"。平台侧主动治理意识增强,2023年企业自查清理违规内容量同比增长3倍,主动上报可疑线索超12万条。经济层面,规范的网络市场促进内容创作健康发展,2023年网络文学正版阅读率提升至78%,优质UP主收入平均增长45%,形成"清朗-优质-盈利"的正向循环。
五、长效治理机制逐步建立
行动推动形成"监测-处置-反馈"闭环体系,23个省网信办建立跨平台联动机制,案件处置平均时效从7天压缩至48小时。同时,通过"清朗课堂"等项目开展网民教育,覆盖超2亿人次,用户举报违规内容的准确率从62%提升至89%。这些机制保障使治理成果从"阶段性攻坚"转向"常态化维护",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坚实网络基础。